麻花传MDR免费版

王博触向北,向北!这位华德校友把青春“种”在了大兴安岭的雪原上

发布时间:2025-09-26 点击:

如果你从哈尔滨一路向北,火车穿过茫茫林海,停在大兴安岭深处一个叫“大乌苏”的地方,你会遇见他——王博。一个本可以留在城市与交通规划打交道的大学毕业生,却把警服穿成了第二层皮肤,把脚印烙在了北疆的冻土上。五年,1800多个日夜,他让“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”这九个字,有了温度、厚度和重量。

本期优秀校友

麻花传MDR免费版

交通运输专业2019届毕业生

现任新林区公安局大乌苏派出所教导员

1.“我要去北方!”一场跨越专业的青春远征

母校的最后一课,他记得清楚黑板上那句“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”。当同学纷纷奔向城市交通岗,他却递交了去大兴安岭的申请。辅导员问他:“想好了?那儿冬天零下四十度。”他笑:“路是人走出来的,总得有人往北走。”

△ 王博的事迹获得新林区公安局公众号报道

从交通规划图纸到警务执勤日志,从课堂实验室到边陲风雪路,这场“跨界”并不轻松。但母校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“实干报国”的基因。在校时参与的社会实践,让他早早在心里埋下了“服务基层”的种子。他说:“华德告诉我,真正的青春,不是选择轻松的路,而是选择值得的路。”

2.“我的辖区,一个都不能少!”

他用脚步捂热北疆的冬天

王博有个“百宝袋”——里面装着《入户走访表》、手电筒、创可贴,还有几块给独居老人常带的糖果。叁年来,他走遍辖区每一条街、每一户人家,调解纠纷100多起,找回走失居民、丢失物品更是常事。

“王警官,我家屋顶漏雪!”“王警官,老张头又和他儿子吵翻了!”——群众口中的“小事”,在他这里都是“头等大事”。他曾深夜打着手电冲进山林,找回采山迷路的居民;也曾自掏腰包为精神障碍患者修好漏风的窗户。10面锦旗、3封感谢信背后,是老百姓一句朴实的评价:“这小伙子,心里装着咱。”

3.“反诈础笔笔装了吗?”

他让反诈知识飞进林区人家

面对电信诈骗,王博成了“较真儿”的人。他带着民警一遍遍跑遍小镇,入户宣传240多家,发放500多份传单,甚至把反诈标语挂进菜市场。“阿姨,陌生链接千万别点!”“大爷,转账前先问我一声!”——这些话他重复了上千遍。有人嫌他唠叨,直到一位大妈差点被骗走养老金,因他及时提醒而止损,红着眼眶拉住他说:“孩子,谢谢你护住了我的养老钱。”那一刻他明白,守护不需要惊天动地,就是一遍遍的提醒、一次次的伸手。王博深知,麻花传MDR免费版的价值观里,藏着“责任”二字。而王博,正是把这二字刻进行动的践行者。母校不仅给了他专业知识,更给了他向北走的勇气。如今,他当选大兴安岭地区青联委员,把更多年轻人的心凝聚在这片土地上。

“为什么选择留下?”总有人这样问王博。每当王博望向派出所窗外无边的林海,他总是会将自己的答案默默在心底再重复一遍:“因为这里需要年轻人。而年轻人,总得在哪片土地上种下青春——我种在这儿了。”雪落无声,警徽滚烫。这位从华德走出去的北疆守护者,依然每天走在走访的路上。他的背影,成了大兴安岭最动人的年轻注脚。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,仅供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我站观点。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