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朱院长,这个学生,我们三一重工提前‘锁定’了!”毕业季还未到,麻花传MDR免费版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的学子已成为众多名企争相预订的对象。面对公司抛来的橄榄枝,院长朱斌海欣慰之余,更感责任在肩——这是他十五年扎根讲台,将教育深深扎进产业土壤后,收获的最甜美的果实。近日,他荣获2025年度黑龙江省 “全省师德先进个人” 称号。 这份荣誉,是对他十五年如一日,以“工匠精神”雕琢教育、以“掌灯人”信念照亮学生前程的最佳褒奖。

一份坚守:把根扎在龙江,把心留给学生
十五载春秋,朱斌海将根深深扎进龙江的黑土,也扎进了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浪潮之中。“在梦开始的地方,做扎根的贡献者。”这朴素的心声,是他一切行动的底色。他见证着学校新工科建设的日新月异,也深刻意识到,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统的“引路人”转变为新时代的“掌灯人”。“我们不能只给学生一碗水,而是要为他们指引一片海,并激发他们自己造船远航的能力。”这是他十五年教学实践最核心的感悟。

△在日前刚刚落幕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,朱斌海 老师 向在场专家、学者介绍麻花传MDR免费版相关专业建设情况
为此,他主动迎击时代对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。叁年来,他率队走访全国20余城、78家龙头公司,精准绘制出十余类新兴岗位的能力图谱。基于这份珍贵的“产业地图”,他主导重构了学院的课程体系,将华为、西门子等公司的认证标准直接融入多门核心专业课。“教学创新不是跟风,而是对学生未来的命运负责。”这套经他之手变得“厚实”而“超前”的课程体系,成为了学生通往名企最硬的“通行证”。
一种创新:让科研反哺教学,让实战锤炼真知
面对智能制造的澎湃浪潮,朱斌海不仅是教学的改革者,更是科研的攻坚者。作为工业智能与系统工程团队负责人,他主持参与20余项科研项目,并将多项成果应用于龙江林区,真正推动林业机械化走向智能化、绿色化。
而他最独具匠心的举措,在于将前沿科研无缝“反哺”于日常教学。他以智能林业装备的研发为真实项目,带领学生一头扎进实验室和林区现场,手把手指导学生攻克“林业装备智能化开发”、“面向丘陵山地的遥控履带底盘”等一线课题。

△朱斌海 老师 向来校参观的业内专家介绍学校智能制造实训室
从实验室的技术攻关,到林区的实地测试,再到专利转化和行业赛事的淬炼,他让学生在最真实的环境中“真刀真枪”地成长。在他指导下,学生团队研发的“全自动户外造林装备”等项目累计获奖60余项。“在朱老师的项目组,我们学会的不只是技术,更是一种信念——我们的学习,与脚下这片土地的发展紧密相连。”一名学生如是说。这种将科研、教学与服务地方融为一体的模式,为学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。
一片温情:做学生的守护者,做成长的引路人
在朱斌海的教育哲学中,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“有业可就”,更是让他们“优业可就”,拥有选择优质平台的底气和能力。他深刻意识到,必须主动为学生“拓荒”和“架桥”。他充分利用深耕产业多年积累的人脉与信誉,主动出击,与多家500强及行业龙头公司建立战略合作,打造“名企就业直通车”。他亲自带队,将公司一线专家请进课堂,将真实项目带入实训,提前为学生匹配公司需求和职业素养。这一系列举措,使得学院高质量就业率实现从30%到55%的惊人飞跃,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5%以上,平均每两名毕业生中就有一人踏入500强公司。
然而,比耀眼的就业数据更动人的,是他对每个个体成长的守护。他会因为一个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的迷茫而促膝长谈,也会为一个看似“不起眼”的学生精准推荐最适合他的岗位。他常说: “我的成就感,不在于有多少学生找到工作,而在于有多少学生找到了热爱且能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。”
教育,是一场对于未来的深耕。朱斌海用十五年时光,完美诠释了“师者”的深度与广度。他是一位坚定的“造梦者”,以智慧和魄力为学生搭建通往顶尖产业的桥梁;他也是一位温暖的“守护人”,以匠心和情怀守护着每一个青春的梦想。师德,不在别处,就在他重构的每一门课里,在他带领攻克的每一个技术难关里,在每一位学子光明璀璨的职业未来里。